- · 国际眼科杂志版面费是多[08/04]
- · 《国际眼科杂志》投稿方[08/04]
- · 《国际眼科杂志》期刊栏[08/04]
国际学校教师生存调查:体制外漂泊,中枪职场(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关系到300多孩子上学,七八十位老师的饭碗!”“师生不是商品怎么能打包转让?”面对家长的愤怒与质疑,作为老师的王静也无言以对,对她何尝不
“这关系到300多孩子上学,七八十位老师的饭碗!”“师生不是商品怎么能打包转让?”面对家长的愤怒与质疑,作为老师的王静也无言以对,对她何尝不是双重打击?!
她任教的所谓创新学校在北京家长圈颇具名气。7年前,她离开海淀某知名国际学校,带着儿子加入这里。学校离家不到五公里,和大型学校工资相当,但只教20多个孩子,工作家庭兼顾,性价比不错。
但是从今年9月到11月,王静感觉比两年还漫长难熬,学校依旧生死未卜,看着班里孩子一个个转走,老师们也在另谋出路。这段日子她经常帮临时请假的老师代课。她深知,同事去了其他学校面试或试课。在王静看来,国际学校普遍缺老师,想换个学校不算太难。但她和孩子打算留守到最后,毕竟这里有她内心的舒适区。
和王静同毕业于北师大的90后学妹陈晨步入职场四年,却经历了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到教培机构,再到如今失业在家这四种状态。“钱少活多,钱多活多,钱多又时间自由,换成你,你怎么选?”四年里,陈晨的收入从公立学校每月6000元,国际学校每月1.5万元,一路飙升到教培机构年入30多万元。
但是,好日子不长。今年以来,陈晨亲历了“双减”政策对教培机构的打击:停课、放假、裁员。她说,单身老师靠积蓄能扛个一年半载,有孩子有房贷车贷的老师根本扛不住。她眼看着同事为房租房贷和奶粉钱去跑开“滴滴”,录直播课,或联系老家体制内学校,心中五味杂陈。
而对于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来说,还有生活的底气。在家待上一阵子,可以再换份职业。
脱单渺茫,我只配孤独终老?
国际学校的老师群体,应了一句 “外在光鲜,内在真实”。 在个人问题上亦如此。
“北京上海各有超80万大龄剩女”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上海人民公园、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也因此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地标。国际学校行业与互联网大厂相似,也是大龄单身聚集地。我们调研发现,30+、35+尚未脱单的老师不在少数。
出于好奇,上海某国际学校90后女老师林茹去年曾经“打卡”人民公园相亲角,却经历了这样的尴尬:身高低于160,减分;没房没车,减分;没上海户口,减分;年薪低于30万或者工作不稳定,减分;超过30岁,就是“硬伤”了。
林茹自嘲:“上海婚恋择偶的评价体系里,我只配孤独终老!”
国际学校之所以成为大龄单身聚集地,究其原因, 教师普遍学历高,硕士、博士毕业、留学归国,二十七八岁才刚步入职场。 工作两三年,站稳脚就已“奔三”。加之校园环境相对偏远封闭,教学任务繁重,接触外界的机会少,社交圈子也小。

事实上,在很多国际学校里,小学、初中学段男女教师比例也失调,女多男少,导致“校内脱单”“业内脱单”也十分渺茫。
去年,林茹和同校任教的两位单身好友一起辞职,转行到工作环境相对开放、社交机会多的留学机构。站在新公司大厦窗前远眺东方明珠和黄浦江夜景,林茹不禁回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从东北小县城“文科状元”到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硕连读,托福首考117,如今“沪漂”大龄剩女的标签非自己莫属。
如今,三人在上海某地铁终点站合租了一套三居室,周末一起跑步,练瑜珈或短途旅行。三人一起列出未来10年的“梦想清单”:脱单之前一起去50个地方旅行;一起存钱找机会合伙创业。如果四五十岁还没脱单,就一起找个安逸的小城或海边,开间小店或办个英语班。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她们还是决定努力工作,诗和远方或许要在未来去实现。
任何痛苦都不及师生沦为“甲乙方”
“国际学校的孩子都来自富豪家庭,有钱人想早早送孩子出国。”这是外界对国际学校最多的误解。
在我们的访谈中,多位国际学校教师表示,北京上海的国际学校大部分孩子来自收入相对较高的工薪家庭,这些家庭愿意将收入大部分投入孩子教育。也有很多北漂中产家庭迫于没有北京户口又无法送孩子回老家参加中高考,只能选择入学政策相对宽松的国际学校。
文章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网址: http://www.gjykzz.cn/zonghexinwen/2022/0216/568.html